91书包网 > 婆家子嗣单薄,我一胞多胎了 > 第189章 还不如生一块叉烧

第189章 还不如生一块叉烧


除了看孩子,她平时还给闺女女婿做饭。

  所以,吴三凤不想看了,她想回家。

  她这个当外婆的也仁至义尽了吧,孩子头三个月都是她照顾的,奶粉也是她出钱买的。

  她觉得她可以了。

  主要再待下去,她指不定哪天就倒地不省人事了。

  这三个月她真真实实的感觉到了累。

  就跟女儿女婿提议,“我过完年就回去了,应淮啊,让你妈过来看吧,妈这几个月实在累的。”

  周应淮没啥意见,“行,妈你回去好好休息休息。”

  毕竟不是亲妈,跟丈母娘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总是不自在。

  正好他妈也想过来带孙子,就让他妈来吧。

  可顾梨不是很愿意,“干嘛呀妈,你回去干嘛,你回去了也没事,还不如在这儿帮我看孩子,我婆婆那身体看不了孩子的。”

  听这话吴三凤气的肝疼,她真想说生你特么还不如生一块叉烧,自己亲娘不心疼,去心疼婆婆。

  她脑子是被驴踢了吗?

  吴三凤直接说了,“你妈我身体也看不了孩子了,我最近感觉头晕目眩,哪天把你儿子摔了。”

  她没说谎,她最近真感觉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的,哪哪都不舒服。

  顾梨,“妈你快别扯了,哪有那么严重。”

  她妈这潜意思,她身体不舒服是带她儿子带的呗。

  她儿子很好带好嘛,基本不怎么闹,就是饿了拉了尿了哭一下,其他时间都是安安静静的。

  吴三凤不想说话了,她只觉得自己真是自不量力,刚开始怎么还跟苏荷比了,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。

  不说别的,就看闺女,人家那闺女啥样,再看看她闺女。

  简直没眼看。

  周应淮不在时候顾梨跟吴三凤聊过,为啥非要回去,住在首都不比那乡下好?

  “快得了,我宁愿住在乡下。”

  吴三凤表示至少住在乡下没现在这么累。

  顾梨,“可是妈,应淮他妈来了,我不习惯,万一我跟她吵了怎么办啊?”

  她不傻,很清楚的知道儿媳跟婆婆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久了会吵架。

  苏荷堂婶跟她婆婆之所以没吵架,那是因为不住在一起,苏荷天天上班,而她顾大伯奶对这个儿媳也是有求必应。

  一句话,有钱,还不住在一起,矛盾就少。

  她婆婆,目前看着还行,但是她觉得也没那么好。

  可能因为穷的关系,处处都精打细算,那种感觉让她很不舒服。

  她前世没见过周应淮家人,不过听堂妹说她婆婆对她挺好的,她以为很不错,没想到...也就那样。

  她过年去他家,招待的菜,才四盘,三盘还都是素的,不是炒土豆就是白菜,就一个荤的,几片五花肉炖的粉条酸菜。

  看着很寒酸,在他们老家,儿子带对象回来,咋也得炖个鸡,最次也得炖个鸡,包个饺子。

  而他家没有,过年也是这几个菜。

  她看在周应淮面子上忍了,毕竟她以后跟周应淮一起生活,不是他家人。

  顾梨想这些就当是老天对她的考验吧,谁让她上辈子选了富二代没选周应淮呢,所以这是她应该承受的。

  可现在要把他妈找过来看孩子,她很不习惯啊!

  吴三凤抬眼,“吵了就吵了,有什么大不了的,婆婆跟儿媳吵架多正常。”

  “再者你开学后就上学了,白天不在家,有什么好吵的。”

  顾梨,“可是妈你就不能留下吗?把孩子带到两岁,我就把他们送托儿所了。”

  吴三凤本不想骂的,但实在受不了,

  “顾梨啊,你老大不小了,长长脑子行不行啊,你妈我没日没夜的给你们俩口子带了三个月孩子,没睡过一个整觉,我实在累了。”

  “你有点良心行不行?”

  顾梨也生气了,“妈你这话说的,行行行,你回去吧。”

  “我到底是女儿啊,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你给我带三个月孩子就不愿意了,你给我三个哥哥带好几年的孩子都没一句怨言。”

  吴三凤真是气疯了,起身啪甩了顾梨一巴掌,骂道,“你奶奶的,你说的是人话吗?从小四个孩子中我最疼的就是你了.........”

  吴三凤没想到她这闺女会说出这话。

  先不说上大学前的,自从上了大学,去年一年加上今年一年,她花了快有六百块钱了。

  她三个儿子娶儿媳都没有花这么多钱。

  更别说她给买奶粉啥的钱。

  母女俩人大吵一架,顾梨也知道家里对她怎么样,刚才那也是气急了,说的是气话。

  不过吴三凤铁了心要回去,顾梨也拦不住,只能让婆婆来了。

  这一家子鸡飞狗跳,苏荷这边却是和谐的很。

  长意长安过年没回去,就去他们三舅舅家过年了。

  冯家别墅还回来了,有的是房间住,冯父冯母也在过年前回来了。

  他们很是感慨,刚下放那会儿,他们期盼着回去,期盼着能重新查明。

  可是后来,随着时间推移,一年又过了一年,十年过去了,依旧没动静,他们以为他们这一辈子就待在乡下了。

  没想到还能有回来的一天,67年下乡的,79年冬天回来的。

  整整十二年。

  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,往后的日子都是好的。

  冯父冯母对长意长安可以说比两个亲孙子还熟悉了,俩孙子,这十二年时间,大的,就见了一回,三岁时候,小的压根没见过,就看了照片。

  而长意长安,说天天见有点过了,但是在一个村,俩孩子隔几天往他们家送东西,所以就很熟悉了。

  冯书凝看着父母跟小姑子家俩孩子那么熟悉,就知道她爸妈在乡下过得不差。

  他们八人年夜饭是在家里吃的,冯父冯母炖了带过来的土鸡,这十二年时间内,他们对养鸡放牛养牛了如指掌。

  还有种菜。

  冯母就说,“等开春,把咱们别墅前后院给拾掇出来,我给种上菜,放着也是放着,还不如种菜。”

  他们家别墅前后院以前是种花的。

  冯父,“行,到时候我给你拾掇出来。”

  听的冯书凝心里不是滋味,她道,“你们俩都这年纪了,折腾啥,歇着吧,那菜菜市场有的是。”

  冯母不赞同,“那自家种的跟菜市场的能一样吗?”

  她就觉得自家种的好吃。

  “我还想养点小鸡呢,不过咱们院子太小,没地。”

  冯书凝,“爸妈你们要不回学校上课吧。”

  冯父,“我跟你妈都什么年纪了还去上课?不去了,我们退休了。”

  冯母,“可不是,我就想种种菜,别的啥也不想干。”

  他们两口子累了,以后的日子就跟那些大爷大妈一样,没事种种菜溜达溜达,至于再回学校教书什么的.....唉,他们教了二十来年书,该休息了。

  冯书凝也是怕他们无聊了,才会提。

  “行,你们不想去就不去了,年后我公婆还有顾伯父伯母他们就过来了,到时候你们一起溜达。”

  冯父,“这倒是行,我跟你公爹还有你顾伯父他们一起钓鱼去。”

  那俩人天天钓鱼,向阳村村书记大队长对他们两口子很宽厚,不需要每天放牛。

  因此他也跟着他们俩去钓过,很有意思。

  苏荷这边也在吃年夜饭。

  一大桌子。

  因为年后就要走了,这几天做饭顾母没省着,天天吃白面要么是白米饭,菜更是。

  一顿一只鸡,一天两顿都是炖鸡肉。

  饶是苏荷这个爱吃鸡肉的都有点腻了。

  于是在年夜饭这天,改变了做法,做了个辣子鸡,还挺好吃的。

  顾建华提议,“这菜做起来也不难,可以加到咱们馅饼店菜单里。”

  顾母,“加呗,小荷炒的这个回锅肉也不错,也可以加进去。”

  “还有宫保鸡丁,梅菜扣肉。”苏荷说。

  这四个菜都是川菜,味道都非常好吃。

  “不过咱们馅饼店,主打馅饼,热菜有十几道就够了。”

  顾建华就算了一下,“目前有啥?咱爸拿手的红烧排骨,干炸丸子,麻辣豆腐,尖椒干豆腐,京酱肉丝,香辣肉丝,烧茄子,红烧带鱼,干炸带鱼,土豆丝,还有刚才说的四个。”

  “这些都是热菜,凉菜目前就想到了一个拍黄瓜,凉拌木耳,花生米。”

  顾父听着,“这些就够了,要多少菜。”

  顾母也赞同,“太复杂的我们也不会,整点简单的就行。”

  自从儿子儿媳说了让他们当厨师老板的想法后,他们两口子心态都不同了。

  开餐馆得考虑菜品,冬天没有青菜,夏天菜放久了怕坏了,比如干豆腐,当天买回来就得当天吃完,第二天吃就有味儿了。

  “行,爸妈你们看着来。”

  “不过周日时候,我也可以去店里帮忙炒个菜啥的。”

  顾建华同志对做菜还是有点兴趣的,尤其是给人做菜,他觉得他有当厨师的天赋。

  年夜饭主食不是馅饼,包了饺子,前几天吃馅饼吃的有点不想吃了。

  不过顾母说了今天过后,还是得吃馅饼。

  她现在烙馅饼越来越顺手,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。

  年夜饭吃完,大家去院子里放了鞭炮。

  1979年最后一天就这么过完了。

  第二天,1980年来临。

  大年初一拜年串门依旧是那几家。

  要去首都了,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回来。

  顾父顾母跟顾家二房人多说了会儿话,主要跟顾二叔顾二婶。

  虽说顾母已经不拿顾二婶张秀英当对手了,但是儿子儿媳要接他们去首都养老,还是忍不住在她面前炫耀。

  “我们俩这去首都都没有聊天的人了,孩子们也是非得带我们过去。”

  “我说在乡下挺好的,建华小荷说不放心我们,说把我们接去首都了才安心,我就喜欢住乡下,不喜欢那城里,干啥都不方便。”

  顾母看似抱怨实则是炫耀道。

  俩人是妯娌,斗了大半辈子,所以张秀英哪能不懂她话里的意思,赵金枝这是跟她炫耀来了。

  不过她找不出反驳的话,虽然她生了三个儿子,但是三个儿子不如人家一个儿有出息。

  同样三个儿媳也没有人家一个儿媳好,孙子们更是,跟人家孙子天差地别。

  倒是小孙女比较争气点,考了大学,但是人家孙女更争气,高考时候还是省状元。

  而现在人家孙女努力读书,毕业后当个外交官。

  她孙女倒好直接怀孕生子了。

  她孙女要是普通农村姑娘,去婆家生了三个儿子,她会觉得脸上很有面,但是她孙女是北大学生啊!

  你一个大学生这么早生孩子干嘛啊!

  孩子出来了,但是孩子爹长啥样他们至今不知道。

  本来在赵金枝面前抬不起头,这下更抬不起头了。

  饶是心里怎么不痛快,但是张秀英是谁呀,活了六十来年,伪装嘛她最在行了。

  她笑的和蔼可亲,“孩子们让你们去,你们就去好了,孩子们也是想尽孝心嘛。”

  都说相由心生,可是张秀英仿佛天生就长了一副慈祥脸,说话也是温温柔柔和蔼可亲。

  倒是顾母说话噼里啪啦的,就像雨天下冰雹。

  而张秀英就是绵绵细雨。

  苏荷今年38了,但脑子有时候还是很单纯,就比如顾母跟顾二婶聊天,如果她没有拿剧本,一定会觉得这二婶人好温柔,心地估计也很善良。

  真是都快四十的人了,还不会看人。

  得亏顾母不是那种绵里藏针的婆婆,有啥说啥了,要是来个这样的婆婆她估计会吃大亏。

  顾母听张秀英嘴上那么说,但是她知道,张秀英心里肯定要气死了。

  毕竟她们做了那么多年妯娌,谁不清楚谁啊!

  了解的很。

  哼哼,怎么说,跟她斗了一辈子,年轻时候炫耀自己生了三个儿子,嘲笑她生了三个闺女。

  可那又怎么样,她三个闺女个个过得好,闺女生的孩子也个个都考了大学。

  儿子那更不用说了,也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这么好的儿媳,给她们生了两对龙凤胎孙儿。

  后来更是考了大学,顾母想想就激动死了。

  她觉得像他们家这样即使在大城市祖国首都,应该也很少。

  这得承认,他们家有点运气在的。


  (https://www.91book.net/book/24734/44021.html)


1秒记住91书包网:www.91book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91book.net